一、美国国会提议 “曼哈顿式计划” 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中美两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国会的一个委员会提出类似 “曼哈顿计划” 的倡议,旨在资助开发与人类一样聪明甚至更聪明的人工智能系统。
美国意识到与中国进行技术竞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领域。有迹象表明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下滑,2017 年中国获得了全球人工智能创业投资份额的 48%,而美国只获得了 38%。2017 年,中国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专利数量是美国的六倍。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增加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经费,相比之下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投入额变化不大。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 2018 年 2 月指出,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2018 年中国的人工智能研发投资额将超过美国,这将危及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严重减弱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美国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对本国的国家安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可用于改善军队后勤、提高分析监视视频和卫星地图的效率以及改进士兵训练模式等方面。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优化战场上自动和半自动武器系统的使用,为士兵提供实时战场分析和威胁评估报告。综合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能够从多个方面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政府识别和对抗国家威胁的能力,能够进一步提升本国国防力量。
当前各国政府在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主要采取三种观点:放任、监管和推动。美国政府主要持放任态度,将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主要依托市场的调节,但这一观点忽视市场失灵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本身存在很大的弊端。
美国国会于 2000 年成立了美中经济与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每年都会就美中关系提出建议,以强硬的政策建议而闻名。此次提出的类似 “曼哈顿计划” 的倡议,正是出于对中美技术竞争的担忧以及对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先地位的维护。
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的一次大规模合作,最终成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如今,美国希望借鉴这一历史经验,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二、曼哈顿计划的历史借鉴
1. 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二战期间为研发原子弹而进行的大规模科技集结。1942 年,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核物理研究,旨在击败轴心国并确保美国安全。该计划囊括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位科学家,他们利用巨大的实验室设备与设施,不断进行原子核研究,寻找原子发生裂变的方法,以制造原子弹。除了进行研究,还建立了三个秘密核工厂,分别在田纳西州、新墨西哥州和华盛顿州,用于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核材料。
1945 年,曼哈顿计划终于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最终促成了二战的结束。实验数据显示,如果没有原子弹的爆炸,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战争将会更加持久,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曼哈顿计划不仅是当时美国国防计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史上的里程碑。其科学原理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以实现制造出能够摧毁城市的破坏力。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实验室中,科学家首次将钚分裂成两个原子核,产生了十分巨大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打下了科学基础。
2. 公私合作的关键作用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报告指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希望构建合作网络,拉动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 AI 研发。
正如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今面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美国也希望借鉴这一历史经验,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USCC 建议国会,“建立并资助一个类似曼哈顿计划的项目,致力于更快获得通用人工智能(AGI)能力”。国会应将人工智能、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公司合作开发 AI 的签约权下放给行政部门,以推动公私合作,加速人工智能发展。
曼哈顿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与私营部门的一次大规模合作,由此研发和生产了第一颗原子弹。如今,在人工智能领域,公私合作同样至关重要。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
三、美国为何提议 “曼哈顿式计划”
1. 技术竞赛的紧迫性
中国在 AI、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美国深感压力。美国认识到,技术竞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科技实力的博弈。近年来,中国在这些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如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获得的创业投资份额不断增加,专利数量更是远超美国。这使得美国意识到,必须加快技术发展的步伐,以保持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2. AI 发展的瓶颈与解决方案
训练大型 AI 模型的关键瓶颈是能源基础设施。正如高盛高管所言,数据可能是新时代的石油,而庞大的数据中心是 AI 基础设施的关键部分。然而,美国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面临着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需在政策和基础设施上开绿灯。一方面,可以简化数据中心许可流程,加快数据中心的建设速度。另一方面,鼓励 “公私合作”,借鉴二战时期曼哈顿计划的经验,构建合作网络,拉动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 AI 研发。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委员、软件公司 Palantir 首席执行官的高级顾问 Jacob Helberg 指出,能源基础设施是训练大型人工智能模型的一个重要瓶颈,他建议简化数据中心的许可流程或许可 “公私合作” 来加速人工智能发展。
同时,美国能源企业 Ameren CIO 也强调了在 AI 时代推动变革和转型的重要性,包括明确目标、综合实现、重视变革管理、提前定义成功标准等方面。这也为美国在 AI 发展中解决瓶颈问题提供了思路。
总之,美国提议 “曼哈顿式计划”,是为了应对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突破 AI 发展的瓶颈,保持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四、“曼哈顿式计划” 对未来的影响
1. AI 与未来经济的重构
AI 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变革的核心力量,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多个领域,以其特有的方式重构着市场规则。投资 AI 技术无疑是把握未来经济的关键举措。美国国会的建议向科技投资者发出信号,未来 AI 发展将迎来更多机会。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意味着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投入都将更加有力。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未来的 AI 产品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医疗,AI 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创新。
2. 科技与安全的双重挑战
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美国国会的提案既是响应中国发展的挑战,也展示了美国在 AI 发展中不愿落后的决心。未来 AI 将体现国家意志,这场技术竞赛的结果充满不确定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科技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国家安全、经济实力紧密相连的整体战略。美国国会的 “曼哈顿式计划” 虽然旨在推动 AI 发展,但也引发了人们对科技与安全的双重担忧。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隐患,如数据泄露、智能武器的滥用等;另一方面,技术竞赛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技术壁垒加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突破性创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 AI 将不仅仅是智能的延伸,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这场技术竞赛中,谁将脱颖而出,成为未来的赢家,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五、结论
美国启动 “曼哈顿式计划” 的提议为未来 AI 发展指明了方向,但计划的成败关键在于政策落实、资金投入和企业与政府的有效合作。
从政策落实角度来看,美国需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制定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简化数据中心许可流程等举措能否顺利实施将对计划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政府还需明确人工智能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将其列为最高国家优先项目,以确保各项资源向该领域倾斜。
在资金投入方面,美国政府需加大对人工智能研发的投入力度,如同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核物理研究。如今,面对人工智能的竞争,资金的支持是实现重大突破的重要保障。此外,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带动更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企业与政府的有效合作是关键。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推进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参与,将为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政府应下放人工智能、云服务和数据中心公司合作开发 AI 的签约权给行政部门,以推动公私合作,加速人工智能发展。
未来 AI 技术的发展将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值得持续关注。AI 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变革的核心力量,其应用范围涵盖了智能制造、金融科技、健康科技等多个领域,以其特有的方式重构着市场规则。投资 AI 技术无疑是把握未来经济的关键举措,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是一剂强心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未来的 AI 产品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对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暗藏多种安全风险,加剧全球技术竞赛,加强监管迫在眉睫。
各国需在科技进步中找到平衡点,确保科技惠及全人类。在追求技术发展的同时,美国也应考虑技术发展的社会伦理,确保科技进步造福于全人类而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召开线上论坛,探讨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潜力,更好地造福全人类。中国政府在面向全球发布的《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当中发出 “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 的呼吁,科技部副部长陈家昌提出四点建议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各国政策制定者需要共同面对在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中找到平衡点的挑战,同时要确保科技惠及全人类,这将是未来科技进步的重要议题。随着 “曼哈顿计划” 的提议落地,我们期待见证一个更加繁荣、安全的技术新时代。
免费小程序《字形绘梦》上线啦!
欢迎大家体验!
RA/SD 衍生者AI训练营。发布者:風之旋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xcj.com/archives/7282